首页 代理极速赛车微信群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代理极速赛车微信群 > 新闻动态 > 神话:昆仑

神话:昆仑

发布日期:2025-03-07 16:17    点击次数:118
       一、昆仑的传奇地位

图片

       昆仑山,这座神秘而壮丽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它拥有雄浑的风貌,是中国最长的山脉之一,全长约 2500 公里,平均海拔 5500 - 6000 米。其地势险峻,庞大的山体纵横在青海境内,造就了独特的地貌。

       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神话发源地之一,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将其描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与蓬莱、瀛洲并称为“三神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黄河之源,盛产玉石,山上生活着诸多奇珍异兽,也有不少得道之人或圣贤之人在此修炼,是仙家清静之地。

       从文化象征角度来看,昆仑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古代皇帝往往将自己的宫殿比作“昆仑宫”,以彰显尊贵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昆仑文化从这里丰盈而出,中华五千年文明都可在此溯源觅踪。它独特而神秘的气息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带来了深远影响。

       总之,昆仑山以其雄浑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二、昆仑神话的特点

图片

     (一)形态原始古朴

       昆仑神话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童年时期”的文化形态,其中西王母的形象极具代表性。在早期神话中,西王母呈现为虎齿豹尾善啸,形貌上半人半兽,神格功能上掌控人类生死。这种原始古朴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想象。它与后来受昆仑神话影响的蓬莱神话的文雅清爽,以及楚辞神话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昆仑神话形态的朴野与原始。

     (二)故事系统完整

       在神话中,昆仑山被想象为帝之下都,是百神之所在。最高处是帝阙悬圃,山上各种灵兽神树,应有尽有。众神通过建木、铜柱连接天地的天梯来往于天地之间。山高万仞,方八百里,宽阔七百里的弱水环绕着,在外面还有火焰熊熊不熄的炎火山,水火两重使得圣山与世俗世界隔绝开来,常人无法进入。这样完整的想象,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展现出昆仑神话故事系统的完整性。

     (三)资料保存丰富

       除了《山海经》对昆仑神话有大量记载外,《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海内十洲记》《拾遗记》《博物志》《汉武帝内传》等众多典籍对昆仑神话也有较多描写。相对来说,在诸多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的史料较为丰富。例如,《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的故事;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中也多次提及昆仑。这些丰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昆仑神话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昆仑神话的文化影响

图片

     (一)天文影响

       在昆仑神话中,圣境与天象紧密相连。昆仑悬圃被称为帝阙,对应的是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居住之地。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汉代长安的未央宫、唐代洛阳的紫微城、明清时期的紫禁城都是依据紫微宫(垣)命名或修筑的。紫微宫附近的北斗七星也被中国人认为是“帝星”,因其形状与神话昆仑中的圣境阆风相似。仔细考察昆仑神话中的阆风、悬圃等圣境,都与天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神话与天文的对应,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想象,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二)地文影响

       华夏先民认为昆仑山是大地中央,“昆仑山为柱,气通上天。昆仑者,地之中也”。昆仑四水或者五色河水从这里向四面八方流淌,从而形成广阔苍茫的世界,其中的黄河水更是向东滔滔,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被尊称为“母亲河”。昆仑山作为大地中央的观念,对中国的地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地理学中的重要地标,也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同时,昆仑山的水系分布也为中国的地理环境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文影响

       在人文方面,昆仑神话的影响更是纷繁纭集。仅就文学而言,从屈原《离骚》《九歌》开始,以昆仑为文化意象,历代诗文一再描写昆仑,形成了对昆仑原乡的追忆怀念和昆仑精神的传承弘扬。如毛泽东就有“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的歌咏。昆仑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学的血脉之中。它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使他们能够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同时,昆仑神话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勇敢、坚韧、智慧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昆仑神话中的人物

图片

     (一)著名神话人物

       昆仑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死后身体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为世界奠定了基础。伏羲和女娲,这对孪生兄妹,在昆仑山上创造了人类。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根据黄河流域和洛水看到的神兽图形,推演出先天阴阳八卦,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在天塌地陷之时,熔炼五彩石补天,砍下大乌龟的四只脚代替天柱,拯救了人间。

       西王母也是昆仑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她形貌与人很像,可以变化为各种形态,但她的元神却是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喜好啸叫,头发蓬松,顶戴玉胜。她居住在昆仑山,掌管着不死药,在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人物故事丰富

       伏羲和女娲来到昆仑山,为了人类的传承,向上天祈祷后结为夫妻。他们先后生育四个孩子,其中一人名为少典,少典生育了炎帝和黄帝。他们的几个儿子都是神灵,管理着大地上的一切,有的管理江河湖泊,有的管理四时季节变化。女娲和伏羲的女儿洛神,本名叫风宓妃,被洛河美景吸引,来到洛河岸边,教会当地百姓结网捕鱼和狩猎、养畜、放牧的方法。后来,她被河伯抓入水府深宫,又被夷羿解救,二人相爱,为两岸百姓做了很多益事,被天帝封为洛神。

       嫦娥本是王母身边的侍女,因意外吞下仙药,从昆仑仙境飘然而起,最终在皎洁的月宫中定居。嫦娥奔月的故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神话,象征着中华文化中的浪漫与哀愁。

       夸父是一位居住在昆仑山脉的英勇猎人,他追逐日轮,渴望捕捉光明。他从昆仑山上出发,迈过高山,跨过河流,没日没夜地朝着太阳飞奔。虽最终未能如愿,但他的勇气和追求却成为了一曲不朽的颂歌,象征着人类对光明与极限的不懈追求。

       五、昆仑的神话故事

图片

     (一)补天立柱

       传说当年天柱折,地维绝,天空出现大窟窿,洪水从窟窿中倾泻而下,淹没了大地。女娲娘娘看到自己精心打造的世界陷入灾难,心急如焚。她来到昆仑山,四处采集五色宝石与坚石。经过无数日夜的辛劳,女娲终于炼制出坚不可摧的五彩石,成功堵住了天上的大窟窿。随后,女娲又斩杀巨鳌,用其四只脚作为天柱,撑起摇摇欲坠的天空,恢复了天地秩序。这一壮举展现了女娲娘娘的勇敢与智慧,以及她对苍生的关爱。

     (二)嫦娥奔月

       嫦娥本是王母身边的侍女,她在昆仑仙境中过着宁静的生活。然而,一次意外让她吞下了仙药,身体不由自主地飘然而起,最终在皎洁的月宫中定居。嫦娥奔月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与哀愁。在月宫中,嫦娥孤独地思念着人间的生活,她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希望能早日回到人间与亲人团聚。嫦娥奔月的故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神话,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

       在诸神大战中,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发生激烈冲突。共工率领手下的水族,向祝融发动进攻。双方激战正酣,最终共工未能战胜祝融,他又羞又愤,一头撞向不周山。这不周山乃是支撑天地的重要支柱,一撞之下,天空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神话事件,如女娲补天。女娲娘娘为了拯救苍生,四处采集五色石补天,斩杀巨鳌立柱撑天。同时,共工怒触不周山也与精卫填海的故事有着一定的联系。据说共工的愤怒引发了洪水,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精卫便是其中一位少女的化身。她死后化作神鸟,每天衔着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发誓要填平大海,为人类报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展现了诸神的力量与情感冲突,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六、昆仑的神秘传说

图片

     (一)死亡之谷

       昆仑山的死亡之谷,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许多探险队进入其中后常常遇难,有去无回,这让死亡之谷成为了探险界极具挑战的地方。当地的牧民偶尔进入昆仑山放牧时,会看到一些刚刚死去不久的尸体,场面十分吓人,有些尸体甚至被不明力量切成两半。

       1983 年,一支地质考察队进入死亡之谷,队员们接连失踪,尸体从天而降。据记载,当时的科考队在死亡谷中遭遇了一系列离奇的变故。一名年轻队员声称在离营地不远的小溪边看到了一条怪异的鱼,它竟长着像人类的牙齿,鱼鳞上还有奇怪的汉字。当包括队长在内的四人跟着他去查看时,这四人再也没有回来。第二天黎明时分,声称看见怪鱼的队员独自回到帐篷,怀中还抱着一个血淋淋的羊头,随后在众人面前离奇消失,只留下血红的脚印。紧接着,天空中降下四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正是前一天夜里失踪的四人。

       科学家们认为死亡之谷的神秘现象可能与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关。昆仑山平均海拔 5500 - 6000 米,气候恶劣,风大还有暴风雪,且存在强烈的磁场,致使该地雷电频发。动物在超强的磁场下感觉失灵,被困其中,导致人和动物被大量雷击致死。但这仅仅是猜测,死亡之谷的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二)螳螂人事件

       在六七十年代,有传闻昆仑山出现了巨型螳螂人。据描述,螳螂人的身高能达到 2 米以上,有着红黑色的坚硬外壳,手臂像螳螂一样的大钳子锋利无比。

       1962 年,一支国家探险队在昆仑山的一个溶洞里发现了这种长相奇怪的生物。螳螂人看到探险队后二话不说发动攻击,探险队伤亡惨重。后来有关部门派遣军队寻找探险队,在半山腰撞见了螳螂人。经过激烈战斗,成功击毙了几个螳螂人。科研人员对螳螂人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生物从脸到颈部和人类极其相似,可是身体软组织却完全是昆虫结构,躯干被黏液覆盖,腿部肌肉发达,具有惊人弹跳力。

       对于螳螂人事件的真实性,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互联网兴起时,有人恶意制造的谣言,不过是为了博关注而已。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其深信不疑。近年来,螳螂人事件成为昆仑山的未解之谜,随着网络的发展,被传得神乎其神。如果地球上真有这种生物,它们早就该发展出自己的文明了。但除了这一只螳螂人的传闻,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这类生物的官方报道,这不符合生物发展客观规律。

     (三)会动的尸体

       1979 年,有传闻说昆仑山死亡之谷突然出现了大批量尸体,据说有村民还看到了有些尸体在“动”。虽然这件事情暂时未被验证是真实现象还是特殊环境所产生的虚假现象,但这个传闻还是在昆仑山附近流传甚广。

       有人猜测,可能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光线等因素,让村民产生了错觉。也有可能是某种自然现象导致尸体出现了轻微的移动,比如地震余波、山体滑坡的震动等。但目前为止,关于会动的尸体这一传闻,仍然没有科学的解释。

       昆仑山的这三大神秘传说,至今还未有确切的解释。它们充满了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科学界能一一论证这些所谓传闻的真实性,揭开昆仑山神秘传说的面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移卡(09923)1月27日斥资9876港元回购1200股

下一篇:没有了